回望神話 再造神話
C&G
2015年,C & G藝術單位參與在韓國舉行的r:ead #4交流活動,在當時的討論中,決定r:ead #5將嘗試在香港舉行。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於成事。在香港,我們正面對及經歷自九七之後的另一次身份問題,在這不解的前提下,我們將今次交流活動的主題,以神話開始,分析歷史,研究身分。
各地文化各有其神話傳說,也反映其文化特質與生存狀態,同時有助揭示不同地域的文化發展和文化身分。透過經潤飾的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和書畫雕塑等藝術創作去演繹記錄的神話故事,正正了解到前人及後來者運用豐富想像力去理解和詮釋神秘、奇幻、獨特的神話。
東亞各地區不單各有不同神話傳說,而且在漢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中國內地、台灣、港澳的神話,都互相存在不可分割的脈絡。其實,至十九世紀,日本明治時期的學者才開始對當地神話,以人類學角度進行較有系統的研究整理。而中國在神話研究上起步更遲,「神話」二字,要到1902年,由逃亡到日本的梁啟超在他發表的有關歷史與種族關係的文章中引用日本語「神話」而首次出現。 1
r:ead #5《神話・歷史・身份》作為主題,希望可引發及刺激對話與交流,不論上古神話、歷史、野史,更廣義至近代的傳說甚至英雄事蹟,甚至羅蘭·巴特提倡的廣告與消費文化衍生的當代神話,都可能作為討論重點。撇除從文學角度分析神話外,希望藝術工作者能夠以更高想像,更另類方式去演繹各自對神話、歷史、身份的理解,期望為「神話」注入嶄新的註解,嘗試以藝術元素創造「神話・歷史・身份」新關鍵詞。
- Pp1-3. 鍾宗憲. 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 台北:洪葉. (2006)